当前位置:首页 >> 廉洁教育 >> 反腐时评

善于听群众的“逆耳言”

来源:石城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18/06/04  浏览数:

  

  有时候,群众的一句牢骚,反映的不只是一种现象,背后潜藏着错综复杂的问题,更是需要党员干部耐心品味、细心解读,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本质寻对策,最终研究方案、解决问题。可见,真正的调查研究,还要善于听群众的“逆耳言”。

  大兴调查研究,就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怎么用才叫用得好?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自是“谋事之基”,敢于听取群众意见,勤于反思工作不足,善于研究解决对策才是“成事之道”。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天时间里,推着一辆自行车、踩着一双铁脚板,专门到条件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走访和蹲点调研,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自然就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其中免不了群众倒出的“苦水”--苦口良药利于病。因循而为,焦裕禄全面彻底改变了兰考恶劣落后的面貌。相较以往,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走出去”方便多了,频率高了,但是,调查研究之中的形式主义之风却屡屡被人所诟病,原因就在于没有“真听声音、听真声音”,没有办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事,究其根源,还在于有的领导干部被调研假象“牵着鼻子走”,不善于听取群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获得“诉求本意”。

  从现实情况看,各级各部门搞“盆景式”的调研仍不少见,为了迎合上级,事先规划路线、安排“观众”、设计“对白”,甚至进行反复排练,领导干部来调研,说什么话“接什么话”,都得“看眼色行事”;即便有的突发性的调研使得一些地方来不及“做功课”,层层加压之下,群众的发言也往往言不由衷,领导干部调研与之“见了面”,也“说上话”了,“谈心”的效果却大打折扣。在这些“包装”“掩饰”的背后,有的领导干部将调研作为验证结论的手段,无非是“走走过场”,其间明知故问、草草了之,哪里还有心倾听群众的意见,更毋言辨别所言真虚,进而判断决策,显然有悖调查研究本意。

  调查研究必不可少,但也不是越多越好。时间就是生命。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的今天,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就要找准靶心,实事求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谆谆告诫:“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实践出真知。真正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核心要义,就要多听听群众的逆耳之言,做到耳到、眼到、心到,不流失每一句诤言、不错过每一个细节、不落下每一次一闪而过的念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善于从群众的言语中找问题、寻良方、求对策。领导干部不妨多留个心眼,甄别调研假象,尤其在与群众的交流谈心中,察言观色,问到点上,听出群众的“难言之隐”;同时,要敢于拉下面子,让群众放心大胆地把真话说出来,把苦水倒出来。须知,群众的“逆耳之言”,往往反映出的,正是党和政府工作存在不足的地方,而只有真正问计于民,从群众“痛点”出发,才能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拨开云雾见天日”,做到“对症下药”,找到对策出路。(李进前)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

本网站投稿邮箱
gzjwxcb@ganzhou.gov.cn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