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乡镇调研,听乡镇干部小刘诉苦道“我们镇对接上级的微信工作群有43个,镇内部还有几个群,每天看消息看得头都要爆炸,生怕漏掉重要通知。前段时间上级部门还要求关注两个微信公众号,需要在朋友圈点赞,下载专门手机APP,并要求在上面签到、答题、留言,我手机内存不够,只能把之前要求下载的APP删掉。”
微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工作交流方式。我们在享受到微信沟通快捷、安排工作便利的同时,又经常被微信骚扰。其实,“微信工作群”滥用也是形式主义“新变种”。
有的同志平常工作不好好干,却费尽心机在周末、晚上发送工作图片,想着办法在“微信工作群”中“搞创收”“刷存在”。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在“微信工作群”发表感悟、个人爱好、工作动态,享受着下级“轰炸式”的点赞,分不清“私我也”“畏我也”“有求于我也”的区别,飘飘然而己。有的干部过分关注领导,对领导所有动态阿谀奉承点赞与评论。“微信工作群”不只是布置工作的利器,还俨然成了一个照出官场众生相的镜子。
建立“微信工作群”的目的是搭建一个布置任务、分享经验、汇报工作的快捷平台,既缩短了时空又拉近了距离,但一个部门建一个群,一项具体工作建一个群,一次主体活动建一个群,甚至一次特定的讨论建一个群,推动工作严重依赖“微信工作群”,似乎“群不建,无以做工作”。试问这么多群真的有必要吗?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又导致群内收到大量工作图片,有些图片大同小异,有些图片又“似昨日的故事”,是不是发了图片就证明做了工作呢?微信工作群内发的通知,话音未落是不停的“收到”,这声音是多么的扰人,不看,又怕错过重要的通知。笔者认为,在“收到”背后更应该去抓有没有“做到”。
官方公众号、专属APP本来是政务的“阳光工程”,现在却也变了味道。有的部门和单位层层加码,要求强行关注下载,用“创新”的幌子搞了众多知识竞赛、工作剪影、留言评论等,让本就工作繁忙的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尤其是部分老同志,不会打字不会用新软件,只能次次求助年轻干部。甚至有的群众来办事,窗口人员也要求办事群众扫码关注、下载APP、注册账号、填写信息、绑定手机、提出申请……看似“无纸化”的便民服务,实际上却增加了群众办事的难度,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能在年终的总结报告中增加一条“创新的措施”。这难道不是一种形式主义?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多了,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我们的认识就会产生飞跃,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要谨防“微信工作群”滥用成为形式主义“新变种”,我们就要紧握“实践出真理”这把利剑,清醒认识到“微信工作群”仅仅是一个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推广好的经验,不好的要改正,要坚持实事求是,广泛听取基层干部、人民群众的意见,对那些作风漂浮、工作不实、做表面文章、贪图虚名、弄虚作假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脚踏实地做到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不给形式主义“新变种”一丝机会。(谢启东 朱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