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扶贫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贫困户家庭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面脱贫指日可待。然而,有的地方扶贫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却较为明显,精准扶贫变成精准统计、精准填表,这不仅让扶贫干部很无奈,也使贫困对象很抵触,更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有扶贫干部反映,有的地方把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填表。经过层层加码,贫困户资料多达几十上百种,表册资料繁多,但使用中又缺乏操作性和延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变化。而不能涂改、不能代签等近乎苛刻的填表要求让扶贫干部费时费力伤脑筋,没完没了反复签名摁手印更是让贫困户颇多怨言。而且,由此产生的不计成本的办公耗材也让有的部门单位压力很大。然而,如此精美的表册资料,实际信息却很粗糙,甚至信息失真,因为有些数据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私有性和隐蔽性,扶贫干部无法全面掌握,只能依靠贫困户主观反映,而有的贫困户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故意隐瞒,为了完成填表任务,扶贫干部只能统计加上估计,填出符合上级检查的完美资料。
也有干部和群众表示,因为扶贫工作衍生的其他问题也不能忽视。一方面,扶贫对象滋生了惰性,面对优惠的扶贫政策,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和过度依赖政府的苗头开始出现;另一方面,普通村民产生了失衡心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可支配资源存在很大差别,特别是生活条件较差的普通村民,甚至产生了信访、攀比、仇视等不良现象。同时,扶贫干部也是疲惫不堪,平时业务工作本来繁忙,加上繁重的扶贫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面对繁琐多变的扶贫资料,以及GPS定位管理、APP电子签到等考核要求,更是让扶贫干部苦不堪言。
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将一些做法和措施通过文字资料、图表卡册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运用表格化了解贫困户的整体情况,不仅是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也便于相关部门考核检查以及第三方评估,这固然无可厚非。但必要的表册资料,不等于过多过滥,否则,便是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不在于搜集了多少资料、填写了多少表格、签印了多少名字,而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过分强调过程式“留痕”,只会让扶贫“变味”、政策“跑偏”。
扶贫工作必须整饬文山会海,精简台账流程,把更多精力放在实实在在的脱贫帮扶措施上。扶贫统计应删繁就简、避虚就实、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遵循农村工作实际,做到资料少而精、不重复、不累赘、简洁实用,真正实现人性化、可操作性的精准统计。扶贫考核也不能依资料定优劣,而是应该让人民群众来客观评价。
广大群众普遍认为,扶贫工作应更加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聚焦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全面补齐行业扶贫中的短板,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发展环境,加快交通公路、水利设施、信息网络、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路、通水、通网、通电;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信贷资金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达到教育有保障、就医有保障、养老有保障、资金有保障。同时,要致力于产业带动,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也有干部指出,针对贫困对象中老弱病残等确实难以自主创业,以及因天灾人祸导致突发性致贫等特殊人群,详细摸底调查,强力实施民政兜底保障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兜住底线,试行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确保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效保障。切实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与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信息共享机制。(唐鲜琳)